一、河北高考成绩多少分能报考青岛科技大学?
1、物理类
青岛科技大学2024年在河北物理类(本科批)的最低分是512分、最低位次是104398名。青岛科技大学2023年在河北物理类(本科批)的最低分是540分、最低位次是56917名。青岛科技大学2022年在河北物理类(本科批)的最低分是542分、最低位次是47194名。
年份 | 选科(专业组) | 批次(招生类型) | 分数线 | 位次排名 |
---|---|---|---|---|
2024 | 物理类 | 本科批(普通类) | 512 | 104398 |
2024 | 物理类 | 本科批(中外合作办学) | 502 | 119549 |
2023 | 物理类 | 本科批(普通类) | 540 | 56917 |
2023 | 物理类 | 本科批(中外合作办学) | 490 | 113056 |
2022 | 物理类 | 本科批(普通类) | 542 | 47194 |
2022 | 物理类 | 本科批(中外合作办学) | 497 | 94131 |
二、青岛科技大学2022-2024年在河北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及对应位次排名
年份 | 专业(批次) | 分数线 | 位次排名 |
---|---|---|---|
2024 | 应用化学 (本科批) | 502 | 119549 |
2024 | 机械工程(本科批) | 580 | 28695 |
2024 |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批) | 574 | 33476 |
202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批) | 574 | 33476 |
2024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批) | 572 | 35109 |
2024 |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批) | 572 | 35109 |
2024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批) | 568 | 38490 |
2024 | 制药工程(本科批) | 568 | 38490 |
2024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批) | 566 | 40370 |
2024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批) | 563 | 43129 |
2024 | 药物制剂(本科批) | 563 | 43129 |
2024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批) | 562 | 44007 |
2024 | 工商管理(本科批) | 561 | 44969 |
2024 | 应用物理学(本科批) | 560 | 45895 |
2024 | 自动化(本科批) | 584 | 25721 |
2024 | 金融科技(本科批) | 559 | 46811 |
2024 | 化学(本科批) | 556 | 49791 |
2024 | 材料物理(本科批) | 555 | 50808 |
2024 | 金属材料工程(本科批) | 554 | 51876 |
2024 | 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批) | 554 | 51876 |
2024 | 海洋科学(本科批) | 553 | 52953 |
2024 | 材料化学(本科批) | 552 | 53989 |
2024 | 环境工程(本科批) | 552 | 53989 |
2024 | 合成生物学(本科批) | 545 | 61567 |
2024 | 环境科学(本科批) | 542 | 65074 |
2024 | 自动化(本科批) | 530 | 79669 |
2024 | 机械工程(本科批) | 522 | 90382 |
2024 | 日语(本科批) | 518 | 95680 |
2024 | 德语(本科批) | 512 | 104398 |
2024 | 应用化学(本科批) | 558 | 47783 |
202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批) | 588 | 23055 |
年份 | 专业(批次) | 分数线 | 位次排名 |
---|---|---|---|
2023 | 应用化学(中外合作办学) (本科批) | 490 | 113056 |
2023 | 自动化(本科批) | 580 | 26321 |
2023 | 机械工程(本科批) | 574 | 30144 |
2023 |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批) | 572 | 31495 |
2023 | 制药工程(本科批) | 567 | 34910 |
2023 |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批) | 567 | 34910 |
2023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批) | 564 | 37078 |
2023 | 药物制剂(本科批) | 563 | 37796 |
2023 | 工商管理(本科批) | 561 | 39366 |
2023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批) | 560 | 40124 |
2023 | 工业工程(本科批) | 559 | 40851 |
202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批) | 558 | 41625 |
2023 | 通信工程(本科批) | 585 | 23353 |
2023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批) | 558 | 41625 |
2023 | 应用物理学(本科批) | 556 | 43165 |
2023 | 化学(本科批) | 554 | 44794 |
2023 | 材料物理(本科批) | 553 | 45627 |
2023 | 海洋科学(本科批) | 552 | 46436 |
2023 | 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批) | 549 | 49073 |
2023 | 环境工程(本科批) | 548 | 49919 |
2023 | 金属材料工程(本科批) | 548 | 49919 |
2023 | 材料化学(本科批) | 547 | 50798 |
2023 | 环境科学(本科批) | 540 | 56917 |
2023 | 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批) | 522 | 74834 |
2023 | 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批) | 512 | 86019 |
2023 | 应用化学(本科批) | 557 | 42431 |
202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批) | 588 | 21691 |
年份 | 专业(批次) | 分数线 | 位次排名 |
---|---|---|---|
2022 | 应用化学(中外合作办学)(中德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本科批) | 497 | 94131 |
2022 | 自动化(本科批) | 564 | 29282 |
2022 | 机械工程(本科批) | 562 | 30764 |
2022 |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批) | 560 | 32247 |
2022 | 工商管理(本科批) | 559 | 33069 |
2022 | 制药工程(本科批) | 559 | 33069 |
2022 | 工业工程(本科批) | 557 | 34586 |
2022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批) | 556 | 35406 |
2022 |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批) | 556 | 35406 |
2022 | 药物制剂(本科批) | 556 | 35406 |
2022 |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批) | 555 | 36191 |
2022 | 环境工程(本科批) | 554 | 36948 |
2022 | 应用物理学(本科批) | 554 | 36948 |
2022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批) | 554 | 36948 |
2022 | 应用化学(本科批) | 554 | 36948 |
2022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招收塑料工程方向)(本科批) | 553 | 37725 |
2022 | 化学(本科批) | 553 | 37725 |
2022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批) | 552 | 38584 |
2022 | 材料物理(本科批) | 549 | 41073 |
2022 | 海洋科学(本科批) | 548 | 41891 |
2022 | 环境科学(本科批) | 547 | 42788 |
2022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批) | 546 | 43628 |
2022 | 材料化学(本科批) | 545 | 44494 |
2022 | 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批) | 544 | 45381 |
2022 | 金属材料工程(本科批) | 543 | 46278 |
2022 | 轻化工程(本科批) | 542 | 47194 |
2022 | 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中德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批) | 514 | 74839 |
2022 | 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德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批) | 505 | 84880 |
2022 | 通信工程(本科批) | 569 | 25895 |
202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批) | 570 | 25269 |
青岛科技大学特色专业
类别 | 专业名称 |
---|---|
经济与贸易类(本)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法学类(本) | 法学 |
社会学类(本) | 社会工作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英语 俄语 德语 |
新闻传播学类(本) |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
数学类(本)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学类(本) | 应用物理学 |
化学类(本) | 化学 应用化学 能源化学 |
海洋科学类(本) | 海洋科学 |
统计学类(本) | 应用统计学 |
机械类(本) | 机械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
仪器类(本)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材料类(本) |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功能材料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能源动力类(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 |
电气类(本)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子信息类(本) | 通信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信息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 |
自动化类(本) | 自动化 机器人工程 |
计算机类(本)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网络空间安全 |
化工与制药类(本)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 环境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 | 安全工程 |
生物工程类(本) | 生物工程 合成生物学 |
药学类(本) | 药物制剂 |
工商管理类(本) |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 | 物流管理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 动画 |
美术学类(本) | 绘画 |
设计学类(本) |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公共艺术 艺术与科技 |
体育学类(本) | 休闲体育 |
金融学类(本) | 金融科技 |
青岛科技大学详细介绍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双50强高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历史底蕴厚重,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更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2002年先后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至今形成了“五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格局。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拥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硕士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000余人,研究生7000余人,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2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8人,国家级青年专家8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2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攀登专家、特聘专家、青年专家等省级高层次人才90余人。
学校坚持教学立校,现有本科专业8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1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现有高性能有机光学聚合物与先进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孵化器等14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与成果转移转化载体。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9家(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月,首个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卫星发射升空;2021年5月,“天问一号”安全着陆火星,学校提供自主导航关键核心技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列全国高校第23位、专利转让数列全国高校第37位,获批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进行深度报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批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牵头共建的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省首个理工科类本科境外办学机构。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深化人才强校、构筑学科高峰、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全方位要求和全过程引领。学校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实施人才强校、学科筑峰、质量管理“三大战略”,加快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着力开展有组织育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青岛科技大学历史沿革
自1950年建校以来,青岛科技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