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广东工业大学在吉林计划招生人数

广东工业大学各专业在吉林计划招生人数总数:5人

专业名称招生计划学制学费
数字经济2四年6060
金融工程2四年6060
国际经济与贸易1四年6060

广东工业大学特色专业

类别专业名称
经济学类(本) 经济学 数字经济
金融学类(本) 金融工程
经济与贸易类(本) 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类(本) 法学
社会学类(本) 社会工作
体育学类(本) 运动训练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英语 日语 翻译 商务英语
数学类(本)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本) 应用物理学 量子信息科学
化学类(本) 化学 应用化学
统计学类(本) 应用统计学
机械类(本)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工业设计 智能制造工程 新能源汽车工程
仪器类(本) 测控技术与仪器 智能感知工程
材料类(本) 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能源动力类(本) 能源与动力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电气类(本)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类(本)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信息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人工智能
自动化类(本) 自动化 机器人工程
计算机类(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信息安全 物联网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业软件
土木类(本)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智能建造
测绘类(本) 测绘工程
化工与制药类(本)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交通运输类(本) 交通运输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环境生态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 生物医学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 食品科学与工程
建筑类(本) 建筑学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 安全工程
生物工程类(本) 生物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管理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工商管理类(本)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管理类(本) 土地资源管理
工业工程类(本) 工业工程
电子商务类(本) 电子商务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表演 动画
美术学类(本) 美术学
设计学类(本)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广东工业大学详细介绍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教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而成。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大陆高校第41—57位,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全球第301—400名。

学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南方名城广州,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5300亩,环境优美。目前,学校共设有25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12个研究机构。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重点学科15个,省“冲一流”学科7个。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社会科学总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3个学科进入1‰(工程学已进入前0.3‰)。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和完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拥有本科专业92个;一级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4个),一级硕士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1个)。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校生超5.4万人,其中本科生超4万人、研究生超1.4万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教育学生、港澳台学生、国际学生。67年来,为社会培养了50余万专门人才。毕业去向落实率多年来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

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首批广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7个本科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一流本科课程21门,2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等专业认证/评估。共获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四新”项目4项。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近四届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27项。

建设有2.5万多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育人基地——“工大创谷”,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是全省唯一荣获创新创业教育9项国家级荣誉的高校。2012—2024年,学校捧得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特等奖4项;连续七届夺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捧得五届“优胜杯”。2020—2024年,学校连续五届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夺金,获得年度全国唯一“乡村振兴奖”。2022年、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分别位列全国第22、14位,连续两年蝉联广东省第一。

近五年,各运动队共计获得体育赛事冠军国际级4项、国家级47项、省级132项。男子篮球队获第六届亚洲大学生三对三篮球锦标赛、第25届CUBAL一级联赛、大超联赛等总冠军,2名高水平运动员通过选秀进入CBA(陈国豪、邵炜昀);男子足球获全国大运会、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总冠军;获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乒乓球女团冠军(杨诗璐)。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岭南灰塑)。近年,艺术类项目获国家级奖项28项、省级奖项150多项;反映学校参与东深供水工程的情景剧《青春印丰碑》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美育浸润对口帮扶揭阳市中小学,惠及学生近2万人。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学校的“闪亮名片”。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200多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千余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7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9人次入选科睿唯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位居内地高校第35位,164人次入选斯坦福大学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科研工作,开展高水平科研创新。拥有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广工大)联合研发基地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揭阳分中心(榕江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智库等省级人文社科平台28个。近五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获批46项,其中,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共同主持)1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原创探索计划类项目3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课题)50余项;2023、2024年分别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何梁何利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4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1人。获中国专利银奖3项、优秀奖9项,2024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2位。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4》中位列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第28位,广东省属高校第1位。

学校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共建校地企协同创新平台15个,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IC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软物质等多个领域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牵头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建设,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学校立足湾区、面向全球,深化对外开放办学。与国(境)外超170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合作。推进中巴人工智能卓越中心建设,成立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等研究平台等智库机构,举办新兴经济体论坛等品牌活动。链接全球顶级资源,与诺贝尔奖得主共建智能材料与绿色电化学联合实验室。现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个,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联盟。成立中外联合培养交流中心,开设8个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打造“留学广工”品牌,对国际学生开放所有中文授课本硕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英文授课本科专业试点招生。建有完善的非学历汉语言培训体系。2024年吸引了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580名国际学生到校学习。

面向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奋力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加快“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建设步伐,争取早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广工力量!

(数据更新时间为2025年5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校特色

广东工业大学特色专业

专业名称层次学制软科评级是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普通)四年B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普通)四年A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科(普通)四年B+
工业设计本科(普通)四年A
美术学本科(普通)四年B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普通)四年A
环境设计本科(普通)四年
产品设计本科(普通)四年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普通)四年A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普通)四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